中欧体育设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社会上又一怪象频现:街上大量商铺倒闭这3个行业却越开越多?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15
   前天路过我家附近的商业街,发现又一家经营了8年的老店贴出了转让通知。这已经是这条街上三个月内关门的第7家店铺了。记得去年这条街上还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社会上又一怪象频现:街上大量商铺倒闭这3个行业却越开越多?(图1)

  前天路过我家附近的商业街,发现又一家经营了8年的老店贴出了转让通知。这已经是这条街上三个月内关门的第7家店铺了。记得去年这条街上还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却门可罗雀、萧条了许多。让人不禁感慨:实体店的日子真不好过啊!

  可就在同一条街上,我惊讶地发现,有三类店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不断增加,甚至有些区域几乎是扎堆开设。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在众多商铺倒闭的背景下,为什么这些行业能够逆势生长?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5年3月发布的《商业地产业态变迁调查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实体零售业关店数量同比增长了17.6%,其中传统服装店、家居店和普通餐饮店的关店率最高,分别达到了23.5%、19.7%和18.2%。这些数据印证了我们的日常观察:传统实体店确实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

  城市商业研究院2025年2月发布的《消费场景变迁与零售业态演变分析》指出,尽管实体零售业整体面临挑战,但部分行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核心商圈,有三类业态的新店开设数量逆势上涨,成为商业街中的异军突起。

  那么,这三类逆势增长的行业具体是什么?它们为何能够在众多店铺倒闭的背景下茁壮成长?让我们一一揭秘。

  走在城市的任何一条主要商业街,我们几乎都能见到宠物店、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的身影。据中国宠物行业协会2025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宠物相关门店数量从2020年的18.7万家增长到2025年的32.6万家,年均增长率高达11.8%。这在众多行业都在收缩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亮眼。

  宠物经济为何能逆势增长?消费心理研究中心的数据给出了答案:随着单身经济和空巢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养宠物来获得情感陪伴。统计显示,2025年全国宠物主人已超过1.3亿人,其中25-40岁年龄段占比高达67%。这个群体恰好是消费能力较强的中坚力量。

  我的邻居小周就是典型的铲屎官,她告诉我:养了猫咪后,每个月固定要花700多元买猫粮、猫砂,再加上疫苗、体检和偶尔的美容,一年下来花在猫身上的钱比我自己买衣服还多。这种现象在宠物主人中相当普遍。宠物消费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每个宠物主人每年在宠物上的支出达到8600元,较2022年增长了32%。

  更值得注意的是,宠物消费具有较强的必需品属性——无论经济环境如何,宠物主人都不会轻易削减宠物开支。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压力下,宠物主人会先削减自己的消费,也不愿降低宠物的生活质量。这种养宠不降级的消费心理,为宠物行业提供了稳固的客户基础。

  我朋友老李去年在社区商圈开了一家宠物店,生意出奇地好。他分享说:现在的年轻人把宠物当孩子养,舍得花钱。我店里高端宠物粮食卖得最好,虽然价格是普通粮食的三倍,但因为健康、天然,很多客户宁愿自己省钱也要给宠物买最好的。

  在大量餐饮店关门的同时,一批以健康养生为核心的新型餐饮店和服务店却在悄然兴起。根据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院2025年3月发布的《大健康消费趋势报告》,健康养生相关业态的门店数量在2024年增长了23.7%,远高于其他行业。

  具体来看,轻食餐厅、养生茶饮店、中医理疗店、健身工作室等业态正快速渗透到各大商圈。这些店铺共同的特点是:强调健康、注重体验、客单价较高。

  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健康消费已成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重要支出方向。2025年第一季度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报告指出,在被调查的25-45岁城市中产人群中,有78.6%的人表示愿意为健康支付溢价,比202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我的大学同学小刘前年辞去了互联网公司的高薪工作,开了一家中医理疗工作室。他告诉我:现在人们的养生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30岁以上的上班族,因为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腰椎问题,愿意花钱来改善健康。我的客户中有80%是固定回头客,每月至少消费一次,客单价在500-800元之间。

  健康养生业态能够逆势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消费者对体验经济的追求。线下零售研究数据表明,在电商冲击下,纯粹的商品销售难以吸引消费者,而融合了服务、体验、社交功能的业态更容易获得市场青睐。健康养生店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消费者不仅是来购买产品,更是来获取无法被线上替代的服务体验和专业知识。

  我们小区附近新开的一家养生茶饮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店内不仅销售各种养生茶饮,还定期举办中医养生讲座和茶艺体验活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交圈子。店主告诉我:很多顾客是冲着活动来的,活动当天的销售额通常是平日的3倍以上。

  走在商业街上,我们还能发现越来越多的无人便利店、智能洗衣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智能健身仓等新型业态。这类店铺的共同特点是:占用面积小、人力成本低、全天候经营。

  根据零售科技协会2025年4月发布的《新零售业态发展报告》,智能自助零售业态在2024年实现了37.2%的增长,新开门店数量超过5.7万家。这一数据远超传统零售业态,成为商业地产中的新宠。

  智能自助零售为何能够在这个时期快速发展?零售业分析师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人力成本压力。商业运营数据显示,传统零售业中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已经上升到35?5%,成为许多实体店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智能自助零售业态通过技术手段大幅降低了人力需求,经营成本显著降低。

  其次是消费习惯变化。消费行为研究表明,特别是95后、00后年轻消费群体,更偏好高效、便捷、无人干预的购中欧体育平台官网物体验。数据显示,在18-30岁的消费者中,有62.3%的人表示更喜欢自助式购物,而非传统服务式购物。

  第三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能性。随着人脸识别、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成熟,智能自助零售的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技术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更多创业者可以进入这一领域。

  我朋友王哥去年在写字楼密集区域投放了10台智能咖啡机,短短半年就收回了成本。他分享道:传统咖啡店需要租大面积的店铺,还要雇佣多名员工,成本高企;而智能咖啡机只需要2平米空间,没有人力成本,维护成本也很低。一台机器日均销售60-80杯咖啡,月收入稳定在1.5-2万元,除去房租和原料成本,净利润能达到50%以上。

  除了上述三类主要业态外,数据还显示,教育培训(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社区化妆品店、手机维修店等细分业态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些业态的共同特点是满足了消费者刚需、服务体验无法线上替代、运营模式适应新环境。

  面对这种商业业态的变迁,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偶然现象,还是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变化?

  商业地产研究数据表明,这种业态变迁实际上是消费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调查显示,与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消费者更注重生活品质、健康体验和情感满足,而非单纯的物质占有。这种价值观变化直接反映在了消费行为上。

  另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也在重塑零售业态。商业经济学分析指出,随着电商的发展和供应链效率的提升,纯粹依靠商品流通赚取差价的传统零售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的实体店必须向服务型体验型社交型转变,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到生存空间。

  我们身边的商业街之所以呈现出大量店铺倒闭,少数业态逆势增长的怪象,正是这种深层次变化的表象。这不是短期现象,而是商业业态长期演变的必然结果。

  那么,作为创业者或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商业投资分析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注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变化。消费心理研究表明,在经济承压的环境下,消费者会减少非必需品消费,但会保持甚至增加与健康、情感满足相关的消费。创业方向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理性看待新业态的发展空间。虽然宠物经济、健康养生、智能自助零售等领域呈现出强劲增长,但也要警惕跟风和过度竞争风险。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新增宠物店中,约有35%在开业一年内就面临经营困境,主要原因是同质化竞争和缺乏专业能力。

  深耕细分市场,避免简单复制。商业成功案例分析表明,即使是在热门行业,也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例如,在宠物经济领域,专注于特定品种的专业服务、高端宠物医疗等细分市场的经营状况普遍优于综合性宠物店。

  重视线上线下融合。零售业发展趋势研究指出,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将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全渠道模式,而非简单的线下实体店。有数据显示,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企业,其销售额增长率平均高出纯线个百分点。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条商业街,虽然传统店铺接连关门让人唏嘘,但那些新开的宠物店、健康食品店和智能零售店却给这条老街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或许正是商业进化的自然过程——旧的业态退出,新的业态兴起,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正如市场经济学理论所指出的:市场需求才是决定商业业态兴衰的根本力量。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新需求的业态,自然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那些停留在过去模式中的业态,则会被市场淘汰。这不是什么怪象,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逻辑。

  当我们看到街上大量商铺倒闭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那些逆势生长的新业态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经济变化和消费需求转型。对创业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你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有没有注意到类似的商业变化?你认为未来还有哪些行业可能会逆势增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