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潍坊市昌乐县的乡村田野,一条条道路平整畅通,一座座大棚孕育希望,一处处广场欢声笑语,一个个村庄焕发新颜……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离不开一支“沉得下、立得住、干得实”的队伍——潍坊市派驻昌乐第一书记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
眼中有光、脚下有泥、肩上有责。自2023年10月包村帮扶工作启动以来,工作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肩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牢牢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书写着倾情帮扶、实干振兴的动人篇章。
“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两年来,工作队的20位“第一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营丘镇营邱村小北庄自然村成功入选“省级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红河镇官庄新村党支部荣获潍坊市“过硬党支部”称号,便是他们交出的亮眼答卷。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治理,核心在人。驻村工作队以“建强支部、育强队伍、夯实制度”为抓手,着力增强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在五图街道店子村,募集社会资金116万元建设为民服务中心,涵盖幸福食堂、村委会及合作社办公室、党员活动中心、村民文体活动中心等多个功能室,彻底解决了“服务无阵地、活动无场所”的困境。在红河镇官庄新村,协调投入25万余元,对2个自然村的办公场所进行了规范化提升。在鄌郚镇漳河村,协调资金17万元,对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文体广场等进行改造提升。在五图街道池子村,派出单位捐赠的64件办公用品和800余册图书,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鄌郚镇金山村,6万元资金打造的党建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和接受党建教育的新阵地……工作队还为多个村庄协调资金,升级改造村级办公场所,夯实了基层战斗堡垒。
驻村以来,工作队牢牢把握“抓党建促振兴”主线场次政策理论学习,增强了党员干部政治自觉。调整优化“两委”成员3人,新发展党员27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5人、后备人才59人,改善了阵地建设,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0个,配套完善场所11处,新增图书2350余册,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
树高千丈,根在沃土。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也是包村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工作队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业项目,如同强劲的引擎,驱动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在五图街道店子村,山东亿华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与村委合资创建的方山山泉水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75万元。在乔官镇歇头仓村,840万元资金打造的卧虎山高温大棚示范园区,不仅助力村集体增收62万元,还解决了40余名村内劳动力就业,辐射带动周边37个村庄发展。在鄌郚镇漳河北村,成立昌乐县鄌郚臻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搭建“鄌郚臻选”直播平台,并发挥村庄致富能人作用,开发建设占地110余亩的“金山筑梦田园综合体”,将解决50余名空闲劳动力就业问题,年纯收入预计150-200万元。此外,营丘镇周代三郝村,与安丘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阶段性转租土地200余亩,增收20余万元;营丘镇营邱村,流转的100亩荒地、闲地种植大姜,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余元;营丘镇河东村,引进寿光农业公司投资建造的高效农业大棚,解决了30余名当地村民劳动力就业,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
两年来,工作队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多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累计帮助制定村庄发展规划25个,发展培育产业项目27个,组织外出学习考察383人次;新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个,吸引培养产业发展人才118人,解决农村群众当地就业476人;协调争取帮扶资金3257万元,配套实施建设项目83个,帮助新增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40余万元,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工作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
踏入乡村的那一刻,工作队便将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他们主动奔赴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走进田间地头、坐在百姓炕头,认真倾听每一条建议、仔细记录每一个诉求,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一个个“落实清单”。在乔官镇歇头仓村,协调资金10万元翻修改造幸福食堂,让高龄老人乐享免费午餐;在鄌郚镇金山村,联系企业为村民缴纳治安保险,为困难群体办理惠民大病保险,传递着浓浓的暖意……截至目前,工作队已累计走访党员群众6300余户,慰问困难群众1055户,成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63个,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硬件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石。工作队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全力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红河镇肖家河村、官庄新村,在五图街道老官李村,在营丘镇高徐村……工作队队员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硬化路面,让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安装路灯,照亮村民夜晚回家的路;修建排水渠,解决雨季积水难题;种植绿化苗木,为乡村增添一抹生机;新建健身广场和公共厕所,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如今,这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工作队累计硬化村内地面8.6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640余盏,新建改建文体设施74处,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在乡村振兴的大棋盘上,基层治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落子。工作队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乡村治理新模式,推动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围绕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工作队在规范议事决策流程上狠下功夫,坚持村党组织领导,指导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247次,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决策213次,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信息855条,推动了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面对矛盾纠纷,工作队化身“和事佬”,累计协调化解220余起矛盾纠纷,让乡村邻里关系更加和睦。29部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绚丽底色。工作队通过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为乡村注入精神动力。红河镇官庄新村组建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秧歌队,开展演出21场,用欢快的舞步弘扬时代主旋律。乔官镇兴隆村开展“四德工程”活动8次、移风易俗活动3次,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五图街道老官李村整修开放的“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里,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和回乡分享活动热闹上演,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素养。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活动也如火如荼,189次志愿服务传递着温暖与关爱,38次“四德工程”、61次移风易俗活动弘扬着新风正气,让乡村处处洋溢着文明的气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质增效。
沉下心,方知民生冷暖;扑下身,才能找准路径;扎下根,终得枝繁叶茂。潍坊市派驻昌乐第一书记工作队用他们的忠诚、担当与实干,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间,深深烙下了奋斗的足迹,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崭新画卷。中欧体育官方入口